一、引言
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网络传播产生新的公共空间,网络为弱势群体维权运动提供社会动员、创造资源等条件。[]农民工参与网络,对于新媒介的使用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们的媒介使用情况一方面被认为是权力的体现,另外一方面,也被指出其能够体现出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与精神世界。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兴起,并且凭借着低操作门槛与高包容度为农民工提供了新的表达平台与交流途径。有学者提出,农民工的短视频使用能够帮助他们消解融入城市的代际交流问题,又为他们提供特有的亚文化社区和内容表达平台。并且短视频使得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资源向城市倾斜,以及城市对于农村的文化霸权被打破,使得个体生活中原本不具有意义的瞬间被重新凝视。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在现有的一些研究中。新媒介对于农民工的改变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认为新媒介的使用能够使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彻底改变,并且较少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与质疑,这使得农民工的新媒介使用研究陷入了一种“媒介中心主义”视角,不利于切实检视媒介对于农民工的影响。
从相关研究来看,大多数聚焦于媒介使用效果,即媒介使用对于农民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难免陷入“媒介中心主义”难以自拔。在面对短视频这一较新的媒介上,除了表达改变了什么之外,他们为何表达以及如何表达目前的定量研究还较为缺乏,而这些正是本研究所想要回答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一)农民工媒介使用研究
国内外均有大量关于农民工(国外多表述为移民,以下在国外相关论述中也将表述为移民)的媒介使用研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关注影响移民媒介使用的影响因素。 Sibal在新加坡工作的菲律宾家庭佣工的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中指出收入低的工人、信息搜索能力也很差。[]同时也关注移民们媒介使用的效果研究。Gigler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网络接触和传媒技术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系统。
国内与农民工相关的媒介研究大多集中在媒介使用的效果研究。其中可分为,身份认同研究、媒介赋权研究等。身份认同相关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农民与市民身份之间的摇摆,张青等认为网络媒体的使用可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认同、社会政治认同、社会文化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但是同时也可能带来疏离感。[]同时也关注媒介使用过程中农民工自身身份认同的寻求、改变和确定。郑欣认为,媒介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再造的重要工具。其次是农民工自身的媒介素养研究。
媒介赋权相关研究则致力于探究媒介使用对于农民工生活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与赋权相关联的“减权”,即认为媒介的使用除了能够让农民工提升能力、改进生活得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一项关于北京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中写道“教育程度、行业、单位属性等要素,对其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个人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反映弱势群体呼声、促进多元对话”。而在一项关于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赋权研究则证明,虽然通过媒介使用个体提升和人际扩展层面会产生一定作用,但效果参差不齐,部分个体还出现了沉迷娱乐导致的减权现象。
在部分媒介使用效果相关的研究中,有学者注意到农民工使用媒介时的无效果或者反效果现象。其中媒介如何使用以及使用动机被看作是影响最终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关于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赋权研究中,关于部分个体出现的沉迷娱乐导致的现象,与缺失意识自觉的自媒体使用状态,被看作是减权的主要表征与影响因素。[]这意味着使用动机分析即是使用现象的一部分,同时还可能对使用习惯与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何以及如何使用是农民工的媒介使用中不可被忽视的环节。
(二)农民工抖音使用研究
根据抖音2020年年终报道,2020年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正如以往的研究所证明的,抖音因其使用门槛低、视频制作门槛低因而具有人群的“普适性”。[]正因如此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的使用。
目前总的来说,针对农民工抖音使用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所针对的是广泛的,农民工的短视频使用行为研究。谢泽杭在对农民工短视频的媒介人类学考察中指出,农民工群体作为短视频领域庞大的一支,他们通过抖音、快手等移动短视频APP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通过线上的表达试图向群体外的受众更好展现自我的立体画像。[]这正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考察农民工短视频使用的路径,即短视频使用中的自我呈现研究。
除了自我呈现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也考察了农民工短视频使用背后的运行机制和情感意义。
宋双峰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日常的短视频消费和内容生产获得了人际交往、自我表达和虚拟崇拜的情感体验,与自我身份建构。此外还指出农民工的短视频使用也是数字劳工的一种体现。[]
并且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关于农民工抖音使用的研究还较少,大多数学者选择将短视频平台看作是一个田野,对农民工所发布的作品看作是了解农民工抖音使用的重要途径。但是总的来说对于农民工的具体特征以及使用的原因缺乏系统的阐述。另外,大多数研究仅仅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考察对象,实际情况是,现在进入中老年阶段的农民工仍然存在,他们在年龄与媒介使用情况上均属于弱势群体,是不可也不应该被忽视的群体。对于这些问题的关照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农民工的使用抖音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些使用动机在人口学差异下是否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其次农民工的抖音使用整体上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以及背后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采用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或是以地区划分或是以行业划分对农民工进行抽样。[]考虑到人力和财力的限制,与抽样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了配额抽样,在确定需要的总样本量后,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道中农民工在各行业的占比来进行配额。在报告中农民工在各行业中的占比如下: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各自占的份额为5:3:2。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于广州的农民工,广州地处珠三角腹地,常年有大量农民工来此务工,因此选择广州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抖音使用情况调研组于2020 年12月 28 日-2021年1月5日在石牌东路、棠下上社、员村、中铁一局项目工地、沙河服装批发市场等地进行,共计发放纸质问卷375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当中男性占比为55%,女性占比为45%,性别占比较为符合农民工检测报道中的男女比例。在年龄方面,60后占比7.7%,70后占比11.7%,80后占比21%,90后占比49.3%,00后占比10.3%,较好地兼顾了各年龄层面,同时主要年龄层集中在90后,这与服务业占比高相关。在受教育程度上,4%的受访者从来没上过学,12.3%的受访者学历为小学,25%的受访者学历为初中,27.7%的受访者学历为高中,12%的受访者学历为中专;13.3%的受访者学历为职高技校,此外还有17%的受访者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上各阶段也分布较均衡。
四、农民工抖音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使用频率
1.发布频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8.3%的人曾在抖音上发布视频,占比较高。在发布内容上,占比最多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其次为工作的场景或日常片段,这意味着大多数的农名工在抖音上进行视频创作时是围绕自己的生活所进行的。
在发布频率上,如图一所示,经常发布的占比为8%,偶尔发布的人占比为22%,占比最多的频率是很少发布,占比为33%,从不发布的人占比为24%。总体来看,视频发布频率较低,但是发布的人数仍然占大多数。格兰诺维特曾提出为“人的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高发布视频占比在一定程度也体现了这样的嵌入性,农民工通过在真实地运作的社会当中展现自己,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与对社会关系的连接。
2.互动频率
在“您会对抖音上的视频等内容点赞或者评论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当中,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点赞或评论的频率是经常,35.7%的受访者所选择的是偶尔,18%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一般,18.3%的受访者选择的是很少,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来不点赞或者评论。总体来看,在本研究中,农民工群体在对抖音的使用当中有有互动的人占比较高,但是总体来看互动率较低。这与以往研究中积极使用媒介的农民工形象略有出入。
在转发抖音内容至微信朋友圈等其他平台的问题中,经常转发的受访者占比为10%,偶尔转发的占比为28%,转发率一般的占比为17%,很少转发的占比为30%,从不转发的占比为15%。从转发率来看,在本研究中大部分的农民工具有转发行为,但是频率不高。
在本研究中农民工的使用频率在整体上保持一致,并且在整体上呈现出低频率的使用状况。这意味着,在抖音的使用当中,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在整体上并不高。
(二)使用习惯
1.使用时长
根据调查结果,受访者使用抖音的时间多集中于1小时内,占比高达53.7%,其次分别是1-2小时,3小时以上,占比分别为30.3%、21%。以往的研究与数据曾指出,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包括节假日时间从事劳动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许芙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农民工工作时长权益保护[J]. 中国经贸, 2014, (24):118-119.)抖音使用时长片段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与农民工的工作时长相关。
2.使用场景
如表一所示,受访者的主要使用抖音的场景为睡觉前,占比为53.7%;其次是工作间隙,占比为37%;再次是工作结束后,占比为30.7%。根据全国性调查显示,睡前使用媒介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在这里农民工也不例外。此外,传统农民工研究中浓重的政治经济学的宏大叙事总是将农民工所工作的“工厂”看作是对农民工的剥削或者是占位[],无论是何种,在当下农民工可以通过抖音的使用短暂地脱离工作进入到日常生活与娱乐当中。
3.抖音中的人际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55.7%的人表示,他们在抖音中关注得最多的是有技能或者特长的人,46%的人表示他们关注得最多的是新闻媒体,此外还有40%的人表示他们关注得最多的是生活中的熟人。农民工在抖音中的人际关系符合抖音陌生人社交的特点,正如以往的研究所指出的,抖音的文本消费正是表现为同陌生人共同建立起的“他者生活想象”。而对于生活中的熟人则体现出抖音短视频作为社会连接器将身处两地的人拉进共享空间之内,为农民工建立和维系打造了新型交流空间。抖音短视频除了是一个信息获取、娱乐获得的网络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复制与维系的空间。总体来看,农民工对于抖音的使用呈现出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相结合的状态。
4.抖音中关注的内容构成与使用动机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关注排名前三的内容是搞笑、家常生活、实用技巧,占比分别为52.7%、37.3%与30%。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农民工群体在使用抖音时大多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其次抖音作为一个综合性内容分享平台,其中也有一些实用技巧分享,而这也构成了农民工群体的主要关注内容。
在使用动机上,根据调查结果,选中率最高的动机是打发时间,占比为73.3%,其次是获得乐趣占比为50.7%,再次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占比50%。
这意味无意识使用抖音的农民工占大部分人数,这与大多数研究所想证明的,农民工积极使用媒介以改变自身生活的情况相去甚远。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农民工已经有了积极主动利用抖音的意识并且产生了行动。
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农民工的抖音使用仍然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大量的农民工在抖音的使用中并非是主动采取特定目的的使用行为,更多属于接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服务,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而非自觉行为。有学者指出这样的使用情况并非不能够对农民工生活带来改变,因为这在本质上属于对所有使用者普惠的技术红利。
并且通过卡方检验对使用动机与人口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变量下,农民工群体的动机选择并不具有差异性。这意味着动机选择展现的是全性别、全年龄段与不同收入阶段所共有的选择。这意味着无意识使用与追求娱乐式使用是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的整体使用状态。
(三)隐私感知与隐私保护行为
一直以来农民工的媒介素养中的隐私关注也是农民工媒介使用的重要关注点,本身作为边缘城市群体的农民工由于媒介素养与其他限制在媒介使用过程中更容易遭遇隐私泄漏等问题,且隐私问题出现后容易将他们推向更为边缘的境地。
1.隐私感知
在本研究中,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偶尔担心在使用抖音的过程当中会隐私泄露,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偶尔会担心,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来不担心。在关于是否愿意让渡自己的隐私权力来获得更多的使用便利题项中,30%的人呈不太愿意的状态,27%的人分别持有不愿意和无所谓的态度,总体来看,在让渡隐私获得权力上,大多数人对此不太愿意,但是也有接近一半的人对此呈无所谓和愿意的态度。
在让渡隐私权力的意愿上,不同的性别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不愿意让渡出自己的隐私权力,对于隐私有着更好的保护。而男性则更愿意用自己的隐私换取更多的便利,与此同时更多的男性对此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反映出男性在让渡自己隐私权力方面表现得较为漠然。
其次不同的学历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2),学历越高的受访者越不愿意让渡出自己的隐私,而学历越低的则越趋向于无所谓态度与愿意态度。这意味着对于隐私的重视程度与学历有着较大的关联。
学历
愿意
比较愿意
无所谓
不太愿意
不愿意
未上过学
0.00%
25.00%
50.00%
25.00%
0.00%
小学
5.40%
8.10%
43.20%
13.50%
29.70%
初中
5.30%
12.00%
32.00%
24.00%
26.70%
高中
12.00%
9.60%
20.50%
31.30%
26.50%
中专
0.00%
0.00%
25.00%
44.40%
30.60%
职高技校
10.00%
7.50%
15.00%
45.00%
22.50%
本科及以上
11.80%
0.00%
23.50%
23.50%
41.20%
表 1学历与隐私让渡差异
2.隐私保护行为
在关于农民工群体的隐私保护题项中,3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会看抖音所让用户签署的隐私约定,原因在于懒得看,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大概浏览,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仔细查看,17%的受访者不看因为看的意义不大。总体来看,在接入抖音环节,大部分受访者并不关心自己与抖音平台之间的相关权力和义务约定,一方面是由于自己不想花费时间,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其抱有悲观态度觉得看的意义不大。
在隐私设置功能的使用上,26%的人选择放弃使用隐私设置功能,为了方便直接使用默认设置,这也是占比最多的选项。其次21%的受访者选择随心情设置,19.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必要使用这个功能,但是也有18.3%的人表示自己会仔细设置,此外还有15.3%的人完全不知道有这个功能。总体来看,大部分受访者都没有使用隐私设置功能的习惯。
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学历变量上,隐私功能的使用都并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农民工群体内部,不关注隐私设置功能通过平台给予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此外,在隐私权益受损害的相关选择上,5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后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投诉到抖音平台,通过平台来保护,27.3%的受访者认为直接诉诸法律通过法律来保护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有14%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手段解决问题。
(四)农民工对于相关群体的关注问题
有实证研究曾指出,农民工的短视频使用呈现出通过同质化群体缓解异乡孤独的现状。(从娱乐到表达那篇)农民工通过在短视频平台中对于同样的农民工群体或者离乡者的关注,引起情感共鸣,从而缓解乡愁。在本次调查中,根据相关场景考察了农民工群体在面对自己群体的短视频时会做出怎样的参与互动。在与自己群体相关的正能量视频、夸赞自己的群体职业的视频、真实生活和工作场景的视频、生活中的心酸与不易的视频、讨薪的视频、政策相关视频、没有被友好对待的视频、展示技能本领的视频等不同的视频场景下,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点赞。其次是其他,意味着并无产生互动行为。
这意味着在面对与自己相关群体时,农民工群体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参与行为。但是与此同时将不同的视频场景分为正面、中性、负面时,均值最大的是负面,也就是说在相关的视频场景中农民工群体对于负面类型的视频参与度最高。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正面
1
7
3.4922
2.00787
中性
1
7
3.49
2.04258
负面
1
7
4.0167
2.06115
表 2农民工面对群体相关视频行为描述数据
五、总结:娱乐化与无意识的抖音使用
通过研究发现,短视频的低使用门槛使得农民工在涌入抖音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开始在抖音中开始制作自己的视频,在本研究中,发布过视频的受访者占了总受访者的78.3%。在发布内容上,他们更倾向于发布与自己生活(29.6%)和工作相关(22.2%)的内容,试图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场景通过自我叙事讲述出来。
斯皮瓦克提出,一群人如果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就意味着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历史意识,如果不能那么就意味着,世界和意识将他们进行了“外部化”。无声的状况意味者言说者的缺席或者被其他权力置于盲点之中。作为城市边缘人群的农民工长时间以来都处于失语状态,无法对于自身与身处的群体进行言说,农民工形象长期以来都是为新闻媒体所建构的形象。而今,通过抖音,农民工又对了一条自我叙事的路径。
此外在抖音使用的动机调查中,分别有3.1%和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使用抖音是因为获得额外收入与有粉丝关注。农民工的部分群体不仅通过抖音获得自我叙事路径,同时他们也切实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从经济角度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看到农民工积极利用抖音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农民工对于抖音的使用,如点赞、转发等频率普遍较低,在使用过程中并未进行深度使用。与此同时,经过差异性分析发现农民工群体的抖音使用在年龄变量下并无明显区别,或许这正是由于短视频自身易操作与用户年龄结构分布与全网差异不大相关。这意味着,农民工群体在抖音的使用中都并未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并且,在一部分农民工使用抖音来提升自己话语权、改善生活的同时,农民工的抖音使用呈现出的更多的是娱乐化和无意识的使用。另外一些学者对于农民工的媒介使用——利用短视频基于自身结构和群体表征建构属于自己的亚文化,这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目前难以成为现实。农民工群体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动机上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搞笑等娱乐性质的内容,在对自己群体的关注度上对相关内容卷入程度并不高。抖音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仅仅是通往娱乐的途径。而在与自己权益相关的问题,例如隐私问题上,虽然部分农民工有一定的隐私意识,但是总体来说偏低,并且只有少部分人群为在实践当中为自己的隐私权力作出了实际上的努力。
总的来说,农民工想要在短视频下获得主体性,争取表达自身利益的话语权,需要更多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媒介素养。媒介技术研究一直强调其作用在于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勾连,媒介技术开辟的新空间与主体的社会行动与能动性。[]农民工群体能动性的提升需要从追寻娱乐与无意识使用中脱离出来。正如姬广绪所说,在短视频商业机制下,短视频逐渐系统化的商业运营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碎片化的自我意识在头部效应的作用下可能会走向式微。
最后,抖音作为一个商业性娱乐软件,农民工在对其的使用呈现追寻娱乐与无意识有其必然性。且一味则苛责农民工自身的能动性并不具有人文主义的关怀,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在近十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正如以往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在考察弱势群体的境况改变时,总是将任务放在个体身上并不能产生巨大作用,罗杰斯等人在《赋权与传播:来自社会变革的组织经验》一文中指出:“通常一个未被赋权的个体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得到赋权。为了使赋权得以保持,那些得到赋权的个体必须建立并维持一个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因此,在对农民工的抖音使用进行考察时,仅仅是考察一个可能的路径,而非做绝对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英]Robert Adams著,汪冬冬译.赋权、参与和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方伟洁. 媒介的现代性:抖音短视频文本书写与消费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 当代电视, 2020, (2):93-96.
[3]高传智.流水线下的网络低语: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赋权演变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3):143-148.
[4]何晶,晏齐宏.互联网使用与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发展研究[J].新闻与传播究,2016,23(04):45-65+127
[5]姬广绪. 指示关系的建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交往的民族志研究[J]. 学术研究, 2018, (1):52-58,177.
[6]姬广绪.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基于青海土族青年移动互联网实践的考察[J].民族研究,2018(04):81-88+125.
[7]邱泽奇,张樹沁,刘世定,李光辉.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9,40(01):63-81.
[8]宋双峰, 方晓恬, 窦少舸. 从娱乐到表达——新生代农民工基于短视频媒介形象建构的身份认同[J]. 新闻春秋, 2020, (4):79-86.
[9]宋颖慧,管成云.新媒体赋权与农民工城市化发展的个案研究[J].新闻大学,2020(04):66-83+121.
[10]孙强.媒介赋权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困境及对策[J].东南传播,2021(01):32-35.
[11]孙信茹,叶星.嵌入日常的流动空间——“石龙老司机”的微信生活考察[J].当代传播,2019(05):26-29.
[12]谢泽杭. “离场”的互动:诉说、分享与自我实现 ——对农民工短视频的媒介人类学考察[J]. 新闻论坛, 2020, (2):88-90.
[13]杨知澎. 新生代农民工短视频软件使用行为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 (34):147-148.
[14]郑欣.媒介的延伸: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传播学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42-148.
[15]周葆华.新媒体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意见表达——以上海为例的实证研究[J].当播,2013(02):41-44+48.
[16]周葆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新闻大学,2020(03):84-106+120.
[17]马意翀,许学峰.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东南传播,2009(07):74-76.
[18]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20-5-7(02).
[19]彭兰.移动视频:一种手段、多种表达[J].传媒观察,2020(07):5-12+2.
[20]张青,李宝艳.网络媒体影响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16.
[21]Gigler.Including the excluded: can ICTs empower poor communities? Towards an alternat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apacity approach.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Sept.5-7,2004,Pavia
[22]Sibal Hannah Trinity,Foo Schubert.A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of Singapore-based Filipino domestic worker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6,32(5)
以上就是研究抖音的目的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